【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把“收官之卷”答进群众心坎里 ——记定边县砖井镇黄湾村驻村工作队

发布时间:2021-02-05       作者:陕西日报    

陕西日报  2021年2月3日 

“当前,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让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1月28日,定边县砖井镇黄湾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姚宏东说。 

姚宏东是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的一名教师,2019年10月来到黄湾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后,姚宏东和驻村工作队通过教育扶贫、消费扶贫、捐赠等形式,让村里的贫困群众不但有学上、有产业,还对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和追求,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收官答卷”。 

贫困户成了致富带头人 

“以前养殖没资本,一年到头没收成。帮扶干部进了村,扶贫贷款借给人……无线网络就是好,好多商机里边藏。振兴农业科技强,让咱早日奔小康。”1月25日,姚宏东一行回访贫困户时,脱贫群众孙治学拿起三弦坐在院子里,随口唱了起来。 

孙治学今年52岁,过去家庭主要收入来自种地,基本靠天吃饭,因为没有好的致富技能,成为村里第一批享受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对象。2016年,他在自家的院子外盖起了猪舍,养了十几头猪,决定通过养猪改变窘迫的生活。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养猪技能,这个营生并没有为他的生活状况带来明显改善。“养殖大户靠养猪能盖起新房、买上轿车,我最多的时候都养到20头了,也没富起来。这到底是咋回事?”孙治学一度陷入迷茫。

 

2019年,姚宏东来到孙治学家,和他谈起了产业发展计划。“姚书记告诉我养猪能申请补贴,他还能帮我办贷款、找专家指导我。有了钱和技术,我勤快点好好经管,这门生意差不了。”这次谈话后,孙治学养起猪来更有干劲。 

拿到5万元贷款的孙治学扩建圈舍,积极参加养殖技术培训。2019年11月,定边县农业农村局为孙治学颁发了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2020年,孙治学的生猪养殖数量达到40余头,仅养猪一项每年就可收入近20万元,加上玉米、荞麦、谷子等杂粮种植,他家的年收入已超过20万元。他还享受了移民搬迁政策,住上了新房。 

如今,孙治学每天都学习养殖网络课程,计划着扩大自己的肉猪养殖规模,并为其他肉猪养殖户提供技术帮助,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教育扶贫打开希望之门 

2016年9月至今,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共接收定边籍51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参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并实行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学杂费等减免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定边籍学生还享受每年每人2000元生活补助。 

定边县砖井镇黄湾村的郝强强,父亲因车祸去世,大姐身体残疾还有智力障碍,家庭十分贫困。2016年9月,他进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烹饪,享受教育扶贫政策,不但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还为日后谋生打下基础。他说:“2019年7月毕业后,我在西安一家饭店找到了工作,每月能赚4000多元。村干部和家人想办法让我接受教育、学手艺,就是希望我能有稳定的收入。我要继续好好努力,让家庭增收有希望,让自己的后代不再贫困。” 

姚宏东还在村里组织了一系列文化帮扶活动。为了丰富黄湾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他向黄湾村图书室捐赠农业种植、畜禽养殖、法律知识、文学艺术、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书籍近200册,向定边县砖井镇中学赠送音乐、美术、舞蹈等教学光盘5套,帮黄湾村打造了一面文化墙。 

扶贫扶志弘扬孝道家风 

在黄湾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老年人占比19%,残疾人占比8%,仅有物质扶贫还远远不够,必须重视精神扶贫,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村贫困老年人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温暖,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李红祥是黄湾村的五保户,今年86岁的他自幼双目失明,年轻时以说书为生,一直未娶。2013年,李红祥卧床不起,侄孙李孝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的责任。7年来,李孝把李红祥当作自己的亲爷爷一样,给老人喂饭、洗澡、洗衣服,李红祥从来没有生过褥疮,窑洞里也窗明几净,没有一丝异味。 

李孝的妻子白彩娥和两个儿子也一起照顾李红祥老人。李孝说:“爷爷每年的补贴和养老金,加起来1万多元,可以维持他的个人生计。但人上了年纪,有钱还不行,身边离不开人,我就是想尽自己所能,让爷爷不缺吃喝还有人陪。” 

2019年,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驻村工作队在村里开展了孝老敬亲文化宣传和评选活动,选出李孝、郭宝珠、腾飞3名关爱老人、维护家庭和睦的孝老敬亲模范。李孝家庭还被定边县评为“十星级文明户”。 

黄湾村村委会副主任石俊一说:“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让老人摆脱贫困、老有所乐的重要途径。有了孝道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村风民风也在进一步向好。”